English

关于蹦极的思考

2000-04-30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时金

20多个蹦极点一拥而上

1997年5月,中国体育报记者在亲身感受了蹦极的刺激之后写出了鲜活的报道,一时间前往蹦极点一试身手的勇敢者络绎不绝。到了周末,蹦极者更是要排两三个小时的队才能过把瘾。这为一些想致富的人们带来了商机,不到两年,中国已有20多家蹦极经营公司。

国外同行是怎么做的

在新西兰、澳大利亚,要想在蹦极跳台上做一名工作人员,需要6个月的培训时间。2个月学习在水面皮艇上接应跳下来的顾客,不仅动作要安全麻利,还要因人而异地对顾客进行一些心理上的安抚;2个月给教练打下手;最后2个月在教练的监督下独立工作,在得到教练认可后,才能发给合格证书。蹦极跳台有严格的检查制度,每天检查后工作人员都要签字,再进行试跳,这就告诉顾客:我已经拿我的生命为你作了实验。

培训,不单纯是操作技能的训练,更是一种敬业理念的培养。而在我国,有的公司为降低成本,把国外6个月的培训时间缩短为一个星期。

对冒险运动的思考

体育运动中有许多是带有冒险性的项目,天津“4·16”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。

思考一:重新认识蹦极专家。不能随便请来一个外国人,就认定他是专家。

思考二:杜绝引进国内外非专业单位的仿制设备。国外有一家公司的仿制火箭式蹦极设备在西班牙开业不到5分钟就因事故被关闭,而这家公司也参与了中国的蹦极建设。

思考三: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工作人员,他们对设备越熟悉,越有利于今后的工作。

思考四:要舍得投入。如果天津水上公园跳台下面的水池边是土地、草地,或是池边池底铺一层橡胶垫,这次的损伤是否会小一些?假如加上摆动保险控制绳,两学生是否就不会撞及池边?

思考五:现场工作人员的救护培训。他们是否知道颅脑损伤如何固定搬运?脊椎、四肢受伤采取什么措施?如何在黄金4分钟内对窒息人员进行抢救?

思考六:相关的行业管理。我国缺少一个与世界蹦极协会接轨的机构来管理。好在国家体育总局已正式把蹦极项目划归登山运动管理中心。

附:世界蹦极事故实例

自1988年蹦极跳台首次在新西兰出现以来,世界上已相继建起了190多家蹦极场所,大约有400-500万人尝试过蹦极,据不完全统计,死亡人数不足20人。

死亡实例

1990年2月10日,新西兰。因教练及助手吸食大麻后操作失误,致使一名19岁男子脱钩摔下。

1991年,新西兰。教练竟忘记将绳子末端与跳者的脚踝捆上,跳者摔死,教练判刑。

1996年3月2日,墨西哥。一位有7年工作经验并有1000多次蹦极经历的教练在实验新设备时不幸摔死。

1996年,日本。跳者由于胆怯,把未系保险绳的教练拽下,自己却安然无恙。

1996年5月14日,韩国一蹦极人员因绳子未捆紧脚部,脱落摔死。

1999年10月,上海锦江乐园一名多次玩过蹦极的台湾人,由于表演花样在空中脱钩。

受伤实例

1990年,悉尼。由于教练计算失误,一女孩触到池底,脊柱受伤致残。

1996年,新西兰。一蹦极跳者在第一次反弹时绳子脱钩,落入水中,肺部及肋骨受伤。

1999年1月,韩国釜山。由于绳索“超期服役”断裂,一15岁男孩受伤。

2000年4月16日,天津。一名19岁少女与一名17岁少年做双人跳时,由于操作人员放绳过早,两人触及池边水泥地严重受伤。

(《中国体育报》4.26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